第(2/3)页 讲读常仪要比第一天的时候简便很多,朱厚照也舒服了不少,现在就是读读儒家经典,解释一下意思。这些他本来也看不懂,有人解释一下,扫扫盲也还不错。 因为太子学习后,臣子不能独对,所以也就没有人来找他说岐、雍二王之事。 内阁那边,重新票拟之后还是被驳回:再拟。 一直拟到有一个人出头为止。 反正皇上心里有了路径,现在是不着急。 现在就看臣子那边了…… ………. 就这样又拖了三天, 朱厚照便问刘瑾:「外庭,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吗?」 「回殿下,还没有。」 「那就去激一激。」太子看着书,头也不抬,不动声色的说:「找个人给他们出个主意。程敏政不是侍读雍王吗?既然走不通皇上的路子,能不能走通雍王的路子?」 「殿下的意思是……」 「叫程敏政上门,想办法说服雍王,撤回奏乞的折子。」 条条大路通罗马,思路要活,动作要快,现在不正是‘仗义死节,的时候吗? 也不知道这帮大臣在拖什么,难道不怕皇帝真的同意了,不担心那群失 了地的百姓吗? 不要搞到最后杨廷和这个四品官的折子都到了,朝中这些鸿学大儒还在用谋定而后动来说服自己。 这其实太子是随意想出的法子,但刘瑾听了也觉得损。 这样一来,要把程敏政逼成热锅上的蚂蚁了。搞到最后很容易两边不是人。 所以说,在大明朝,还是不要得罪皇太子为好。 这个主意不那么难办,只要找个人把意思传出去就行了,现在雍王还在京城,程敏政作为曾经侍读雍王的人,是人家老师嘛,劝上一句怎么了? 皇帝都能劝,雍王不能劝? 至于岐王,他已在弘治八年就藩,太远了点。但解决一个是一个。 所以当外间这种声音渐渐多起来的时候, 第(2/3)页